近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其中绥化市公安局以“战况统计”为名,面向基层公安机关变相开展考核的案例,再次揭示了形式主义在基层减负中的隐形变异乱象。
在中央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部署开展精简优化基层考核工作以来,各地出重拳、出实招,减负成效有目共睹。然而,在实践推进中,仍需时刻警惕“歪嘴和尚念歪经”滋生个别“新变种”,影响基层干事创业积极性。有的地方“排名通报”少了、但“工作提醒”多了,“年度考核”少了、但“日常督导”多了,“台账汇报”少了、但“实地精装”多了。有的干部拿“减压”当“挡箭牌”,面对群众急难愁盼“绕道走”,面对矛盾问题“踢皮球”,把“减负”当成“躺平”的通行证,把“不出错”作为最高标准,让干事创业的热情在“求稳”中冷却,这些看似是“减负”的“变种”,实则是形式主义的新表现,与为基层松绑赋能的初衷背道而驰,减负之路仍需久久为功。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为基层减负、整治形式主义,是必须抓实抓牢的政治任务。为基层减负,减的是冗余负担,不减的是责任担当;松的是形式束缚,紧的是实干发条。真正的赋能,应当在“减”与“增”的辩证中找到平衡点。要减负担不减担当,以作风之变激活基层活力。划清“必减”与“必保”的界限,那些“过度留痕”“层层加码”的负担必须坚决减,那些“民生服务”“安全保障”的责任必须全力扛,让“松绑”与“加压”形成正向合力。减压力不减动力,以能力提升破解“本领恐慌”。要通过“赋能式减负”,让干部有底气干事、有能力成事。一方面,需健全“权责对等”机制,明确基层“干什么、怎么干、谁来担”;另一方面,要搭建“成长阶梯”,通过专题培训、轮岗历练、导师帮带等方式,提升干部抓落实、解难题的硬功夫。减苛责不减作为,以正向激励点燃干事热情。要精准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把“无意过失”与“故意违纪”“探索失误”与“渎职失职”区分开来,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让干部“轻装上阵”。
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干事创业的“主战场”,为基层减负,既要打掉“形式主义的包袱”,更要拧紧“实干担当的发条”。唯有让“减负”与“赋能”同频共振,让“松绑”与“加压”精准结合,才能推动更多干部从“会场”走向“现场”,从“造台账”转向“解民忧”,让减负的成效真正体现在群众的笑脸里、发展的实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