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精神
当前位置: 首页 -中央精神
慎其前方能不悔其后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21日 分享
字体:

“奔驷不能追既往之悔,思改而无自反之蹊”。世上没有后悔药,有些悔是无法弥补的。对为官从政者来说,避免发生让自己后悔的事情十分重要。

如何做到不后悔?汉代刘向认为,“不慎其前而悔其后,虽悔无及矣”;宋代释普宁告诫,“早知今日事,悔不慎当初”;明代方孝孺认为,“已为而悔,莫若早戒;患至而忧,不如预谋”。他们给出了相似的答案,就是心怀忧患、事前预防,唯有慎其前才能不悔其后。

慎当慎独。宋代陆九渊说过:“慎独即不自欺。”隐蔽之处、细微之中、人所不知之地,正是检验为官从政者人品官德的试金石。清代有位叫叶存仁的官员,从政30余年,从不苟取,甘于淡泊。一次离任时,僚属们临别馈赠礼品,为避人耳目,特地夜里送来。叶存仁见状将馈赠品原封退回,并赋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叶存仁的慎独,令人钦佩。正所谓,廉自慎独始,心由慎独安。倘若在私底下乱其所为,则必将走向歧途、堕入深渊。

慎当慎初。“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慎初就是守住第一道防线,把好第一个关口。凡事都有一个开始,如果不能做到慎初,就可能在第一次犯规的情况下“不复顾惜”,从脏一只鞋子到脏全身。真正的无悔者,从来是始终如一,不搞“下不为例”。宋代曾几任台州知州时,钟爱当地美食蚶菜。有一次其家人到集市购买蚶菜,被渔民认出,渔民就把蚶菜免费送给了他家人。曾几得知后,花费许多精力找到送蚶菜的渔民,送还了买蚶菜的钱。而后在台州任上,曾几再也没有吃过蚶菜。

慎当慎染。人是环境的产物,“素丝无常,唯所染之”。《吕氏春秋·当染》中写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以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以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具备了慎染的能力,不随不正之风、不良习俗而改变,才能“出淤泥而不染”。倘若不具备较强的定力,就可能“与之俱黑”。很多为官者深受庸俗之风影响,最后成为贪腐之人,盖因其缺少慎染的境界,不仅没有护好政治生态,反而污染了从政环境。

慎当慎快。欲速则不达,干什么事都要符合客观规律。如果急功近利,总想搞个人“政绩”,到头来,很可能会慌不择路,偏离轨道,导致翻车。元人吴亮、许名奎《劝忍百箴》说得好:“人生世间,每事欲快。快驰骋者,人马俱疲;快酒色者,膏肓不医;快言语者,驷不可追;快斗讼者,家破身危;快然诺者,多悔;快应对者,少思;快喜怒者,无量;快许可者,售欺。与其快性而蹈失,孰若徐思而慎微。”这段话深刻地告诉我们,凡事要慎重,需三思而行,一味追求速度就可能走向反面,徒生悔恨。

天下事,成于谨慎,败于疏忽。当然,慎的要求还有很多,比如慎众、慎友、慎终、慎微等。在我们党内,焦裕禄坚持“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谷文昌坚持“不沾公家的一点油”,杨善洲坚持“权力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这些优秀共产党员,始终保持谨慎的优良品格,创造了无悔人生。

凡不慎,必生悔。现实生活中,很多违纪违法党员干部,他们反思自己过错时,总会感到“很后悔”。为什么会“后悔”,这里面包含太多的不谨慎。他们在出事之前,总是自以为是,忘乎所以。有的以权谋私,台上唯我独尊,台下肆意放纵;有的还甘心被“围猎”,自愿入“圈子”。如此行为,只能是破纪破法,留下悔恨的结局。

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周恩来同志说过:“领导者切勿轻视自己的作用和影响,要戒慎恐惧地工作”。党员干部欲不悔其后,就要慎之又慎,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不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做到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作者:桑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