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精神
当前位置: 首页 -中央精神
莫让“一念放恣”蒙蔽心境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2日 分享
字体:

“一念放恣,则百邪乘衅”,出自明代文学家、思想家吕坤《呻吟语》。这句话意思是,放纵一个欲念,各种邪恶就会乘虚而入。对党员干部来说,“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守住拒腐防变防线,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心中有戒,才能行之有界,才能在糖衣炮弹面前永葆本色,在纷繁诱惑中坚守初心。广大党员干部当时时揽镜自照,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莫让“一念放恣”蒙蔽心境,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做到“眼里识得破”“肚里忍得过”,守住风清气正的精神家园。

白居易在《伤唐衢二首》中写道:“自我心存道,外物少能逼。”心中存大道、能自持、有定力,就不会为外物所役使,就能保持气节。春秋时期公仪休在鲁国身居要职,有人知道他喜欢吃鱼,便投其所好上门送鱼,公仪休却坚辞不受。送鱼人不解,公仪休说:“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只有防微杜渐,才能避免“免于相”,长享鱼之滋味。然而现实中,诸如“小错不算错”“小节无害论”的错误思想仍有市场,少数党员干部在思想防线上打开了“缺口”,在推杯换盏中放松警惕,在小恩小惠前丢掉原则,最终开启“贪欲无度,牢狱自筑”的祸端。“一念之差,足丧生平之善”,小事不容小视,小节不可脱节,否则便易让“别有用心者”牵着鼻子走,一步步越“底线”、闯“雷区”,在诱惑面前缴械投降,酿成无可挽回的大祸。

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梳理众多风腐一体案件不难发现,涉案人员虽然都懂得贪欲致祸的道理,但就是耐不住诱惑,在欲望的裹挟下心存侥幸,逐渐丧失理性定力,最终走向堕落。一场不该赴的局、一顿不该吃的饭、一份不该收的礼,不仅是作风问题的具体表现,更是检验党性的关口。董必武一生清廉,曾经因为账面上有六角钱的开支平不了,主动向党中央写检讨信;谷文昌一生践行一句诺言,“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他们择高处立、向宽处行,拒绝心为物役、庸俗放纵,做到正心明道、怀德自重、修身慎行,体现了共产党人“守正为心,疾恶不惧”的笃定。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共产党员要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的精神,时时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当前,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正在全党开展,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是参与者。对于党员干部来讲,无论处于什么岗位、居于什么职位,都要做到正心修身、怀德自重,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以开展学习教育为契机,同党中央要求“对标”,拿党章党规“扫描”,用人民群众新期待“透视”,将纪律和规矩在内心深处筑牢、在思想深处扎根,不以“影响不大”纵容自己,不以“下不为例”原谅自己,在自我约束中戒贪止欲、清廉自守,以钉钉子精神书写作风建设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