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精神
当前位置: 首页 -中央精神
好仁,恶不仁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2日 分享
字体:

《论语·里仁》有言:“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孔子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他没有见过崇尚仁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而是说现实中,少有既崇尚并践行仁,又能对不仁的事情、现象明确表达厌恶的人。

具体到个人的品行,突出地表现在,一方面,自己既认可并努力追求好的品行,却又抵御不住不良诱惑和侵蚀。另一方面,对他人身上存在的不好方面,只要不牵涉自己的利益,就不管不问。好仁,人之天性也;恶不仁,则需要“用力克己”,尤其难也。

且不说普通人,即便是受孔子教育多年的弟子,能同时做到“好仁恶不仁”的也寥寥无几。孔门十哲之一的子贡,自视甚高,喜欢“方人”,即喜欢拿自己的优点跟他人的缺点作对比,让孔子发出了“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的感叹。而孔子大抵是一个既好仁又恶不仁的人,他之所以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地周游列国,是因为他在落魄时不会为了当官而与不仁者同流合污。相反,他在掌握权力之后敢于向不仁者进行斗争。

这句话或许只是出于孔子的经验总结,却深刻点出了关于仁不可或缺的两个维度。历史上各个朝代并没有参透“好仁”“恶不仁”的辩证关系,选人用人有时只注重前者而忽视后者。于是大讲仁义道德,但忙于不堪之事的有之;只顾所谓的清誉,对同僚、下属和身边人的种种丑行不加干涉的也大有人在。前者的问题因显而易见,不胜枚举。后者虽迷惑性更大,也早为智者所识破,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曾借阎罗王的口,斥责这些人“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

中国共产党人将“好仁”的赤诚追求与“恶不仁”的斗争精神,融入管党治党要求之中。毛泽东同志深刻认识到一些共产党人身上的旧作风、旧习气,承认“共产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还曾在《反对自由主义》中指出某些问题,“因为是熟人、同乡、同学、知心朋友、亲爱者、老同事、老部下,明知不对,也不同他们作原则上的争论,任其下去,求得和平和亲热,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一顿,不作彻底解决,保持一团和气。结果是有害于团体,也有害于个人”。我们党开出的药方,就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既要时刻检省自身的问题,也要实事求是地指出同志身上的问题,认真对待同志对自己的批评。共产党是不怕批评的,而且“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

高谈阔论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行动上却干着与马克思主义背道而驰的事情,这样的人显然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新征程上,只有同志间经常红脸出汗,把问题解决在萌芽,党的队伍才能越来越强,真正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