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落实省市委、园区关于作风建设的工作要求,生物园区纪委对标省委、市委工作要求,通过“三精筑基、三化润廉、三效护航、三严砺剑”的系统性实践,为园区“服务质量提升年”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筑牢根基:以“三精”织密风险防控“安全网”。园区纪委摒弃“被动应对”思维,主动构建“精准、精确、精细”的风险防控新格局。精准预警“防未病”。出台《廉政风险评估和预警处置办法(试行)》,针对不同岗位廉政风险特点,实施“黄、橙、红”三色预警机制,对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或轻微违纪行为的部门和个人,第一时间亮起“信号灯”,采取相应处置措施,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从“事后惩处”向“事前预防”的深刻转变。精确流程“堵漏洞”。聚焦资金安全这一关键领域,制定《财政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通过制度刚性约束,推动监督工作更加精准化、规范化,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精细闭环“促长效”。建立《决策执行情况跟踪反馈与后评估办法(试行)》,对重大决策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持续跟踪执行情况、科学评估实施效果,确保决策始终符合园区发展实际需求,形成决策、执行、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
润物无声:以“三化”培育廉洁文化“浸润力”。园区纪委着力推动廉洁教育从“说教式”向“浸润式”转变,以“常态化、场景化、家风化”培育廉洁文化“浸润力”,通过警示教育“进机关、进家庭、进法庭、进监区、进基地”构建全域覆盖的廉洁教育体系。教育“常态化”,筑牢思想根基。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将廉洁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通过开展警示教育大会、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编发廉洁提醒等方式,让纪律规矩入脑入心,引导党员干部时刻绷紧廉洁自律之弦。警示“场景化”,增强震慑实效。创新教育形式,组织参观原子城红色教育基地、观看红色电影《南京照相馆》《731》,让党员干部在沉浸式体验中知荣辱、受警醒、明底线;前往青海省建新监狱参观学习,组织旁听“身边人”庭审现场,让警示教育更具冲击力和代入感。家风“润心化”,构筑家庭防线。深入开展“清风传家·幸福义家”等家风建设活动,向领导干部家属发出助廉信,引导家属当好“廉内助”,共同构筑起“单位+家庭”的廉洁“双防线”,让清廉家风成为抵御腐败侵蚀的坚固屏障。
护航发展:以“三效”优化营商环境“生态圈”。园区纪委将监督效能转化为服务效能,深入开展集中整治工作,对照中央、省市重点工作,梳理出园区负面清单,同步建立7个专项台账,下发5份提醒函,以“效率、效能、效果”为标尺,为营商环境优化注入“纪检力量”。效率为先,破除梗阻解民忧。聚焦政务投诉源头预防、前端化解,积极推动“有诉即办”向“未诉先办”延伸,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推动园区“有诉必应”机制高效运转。效能为本,强化震慑促规范。围绕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这一关键环节,通过召开专项整治部署会、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拉网式”排查、深化部门协同联动、畅通监督举报渠道、建立招标投标领域公平竞争审查工作机制等系列举措,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效果为要,纾困解难促发展。紧盯农民工工资支付这一焦点,督促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事务管理局精准发力,全力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切实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
激发动能:以“三严”锤炼担当作为“硬作风”。园区纪委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以“严管、严督、严察”推动干部作风持续向好。严管“立规矩”,向“躺平”亮剑。制定《不担当不作为领导干部认定和组织处理实施办法》,清晰界定不担当不作为的具体情形及处理方式,有效破除“洗碗效应”,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严督“转作风”,促效能提升。召开干部作风建设大会,部署开展“转作风 重实干 促发展”集中整治行动。通过“列清单、划界线、设防线”的方式,对“庸懒散拖”等作风顽疾进行精准画像、靶向治疗,推动形成“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浓厚氛围。严察“强约束”,树清廉形象。将监督触角延伸至“社交圈、生活圈、娱乐圈”。督促党员干部强化自我约束,自觉净化“三圈”,培养高尚情操和健康情趣,时刻维护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做到“八小时内外”一个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