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城西区虎台街道新宁路西社区“移动办公桌”现场办公解决辖区居民诉求。西宁市委组织部供图
为社区志愿服务点赞。本报记者 李娜 摄
乐都区七里店社区幼儿园老师和孩子们一起互动。本报记者 李娜 摄
乡村振兴道路上,无数敢奉献、能作为的党员队伍冲锋在基层一线,将群众利益举过头顶,千方百计让群众脱贫不返贫、振兴不掉队;社会治理主战场上,各级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广大党员奋战在社区治理的最前沿,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伟大时代领航奋进,大潮奔涌砥柱中流。回望非凡十年,奋斗的足迹坚定而清晰,奋斗的场景感人而难忘。一面面鲜红的党旗,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广大党员把党旗下的铮铮誓言书写在高原大地,在服务保障青海高质量发展中凝聚起磅礴力量。
翻阅新青海的发展历程,党始终是引领青海阔步前行的信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青海、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织密建强党的组织体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高质量党建擦亮民生幸福底色,党在基层的组织基础不断夯实,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新型社会治理美好画卷在高原大地徐徐展开。
固本强基
——夯实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
确保群众需求在哪里,党组织的阵地就建到哪里
“有没有党组织,真的大不一样!”深秋时节,海东市乐都区岗沟街道七里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欢歌笑语、暖意融融,社区80岁以上高龄老人齐聚一堂欢度重阳节,说起搬迁后的幸福生活,老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夸赞共产党好。
七里店安置小区是海东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十三五”时期,乐都区12个乡镇、近七千名居住条件恶劣的贫困群众搬离穷窝窝,喜迁新居。2020年8月,七里店社区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是群众融合搬迁、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等组织构架重建难题,与此同时,群众搬迁后生活习惯差异、居住环境改变而导致村与村、群众与群众、群众与物业间的矛盾问题接踵而至。
面对难题,七里店社区以党建破题,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社区党总支部下设9个党支部,将原有村党支部“小堡垒”整合成社区区域化“大阵地”,将党组织阵地建到群众家门口,打通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最后一公里”。如今的七里店社区处处呈现出和谐幸福的美好画卷,被国家发改委评定为“美丽搬迁安置区”。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夯实党的基层建设,是筑牢党执政根基的关键。七里店社区党建品牌,正是我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真实写照。
“社区治理得好不好,关键在基层党组织、在广大党员,要把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建得更强,发挥社区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把社区工作做到位做到家,在办好一件件老百姓操心事、烦心事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青海考察,为青海发展擘画蓝图、指明方向。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提出“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对社区工作提出殷切嘱托,也为青海基层治理指明了方向。
殷殷嘱托,声声入耳;绵绵厚望,念念于心。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青海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基层党的组织体系,全面推动党组织向基层延伸,夯实筑牢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确保群众需求在哪里,党组织的阵地就建到哪里。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省委在全省基层党组织中部署开展“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面向全领域、各层级,着力补短板、强弱项,立标准、抓规范,实现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更加凸显、组织力全面提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显著增强的目标。
21项重点任务、86条具体措施……全省各级组织部门以“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为契机,聚力薄弱环节提质增效,新兴领域持续覆盖,软弱涣散常态整顿,有力有效推动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在农村,印发《关于加强和规范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在人口规模较大、党员人数较多、地处偏远的村民小组设立党小组,持续推动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在城市,持续推动街道内设机构改革,深化社区网格化管理,推动社区物业党建联建。
在国企,出台《关于国有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的若干措施》,强化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
在学校,突出党组织对教学科研的政治引领,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
在医院,印发公立医院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清单,指导各公立医院党委建立完善党委会会议和院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
在“两新”领域,开展重点行业领域组建党组织专项行动,成立22个省级社会组织行业(综合)党委,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1860名,全省重点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达40.9%和70.6%。
一项项举措,一条条制度……全省上下高质量推动基层党建从要素建设向功能建设转变、从局部发力向整体提升转变,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战斗堡垒,有力巩固和全面加强了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根基。
民生至上
——在办好一件件老百姓操心事、烦心事中
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天气骤然转冷,经网格员积极沟通,多个小区已提前供暖。”
“社区居民反映个别小区门禁形同虚设问题,已跟进督促整改”……
这是记录在西宁市城西区文汇路街道文亭巷社区电脑中老百姓的一桩桩“大事小情”,居民把问题反映到社区,工作人员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分派至各相关部门协调解决,过程结果都会被“记录在案”。
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能够最直接、最敏锐地感知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1年6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文亭巷社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社区要搞好,一定要有非常强的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组织,把社区各方面服务搞周到,把群众自治性的事情组织好。”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要求,文亭巷社区以党建为引领,将辖区内省、市、区、街道、社区五级党组织联系在一起,形成事务共商、活动共办、服务共做、党员共育、阵地共用的联动大党建格局,围绕平安型、便利型、美丽型、和谐型四型社区创建,不断完善社区各项服务,切实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
牢记殷殷嘱托,全省各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以党建为引领,建立完善“党建+”社会治理体系,创新服务模式,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在办好一件件老百姓操心事、烦心事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小社区,大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城镇化深入推进出现的新情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提出的新要求和城市基层治理面临的新挑战,青海持续推动资源、服务和管理向社区倾斜,使社区建设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从“管理”到“治理”、从“共建共治”到“共建共治共享”……十年间,从繁华都市到草原牧区,从湟水之滨到瀚海戈壁,群众身边的小小社区正发生着治理巨变:更贴心的服务项目、更细致的服务效果、更清晰的治理思路、更精准的治理体系、更专业的治理队伍、更智慧的治理方式,带给每个人更踏实的幸福感。
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根线。基层党组织是服务群众、推动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十年间,通过党组织“下沉”到户到人、搭建平台、引领广大群众参与共建共治、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广大社区的组织基础不断夯实,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格局逐步构建。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也已成为贯穿青海各地社区治理提质升级的一条红线。
急难险重任务是对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凝聚力的重大考验。十年间,我们看到无论是在抢险救灾一线、灾后重建现场,还是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场上,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挺身在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我是党员我先上”“有党在、请放心”的铿锵誓言,“扎一顶帐篷、插一面党旗”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党旗的鲜红夺目、党徽的熠熠生辉。
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数字显示,仅乡村振兴战场上,青海先后向1716个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乡村振兴重点村选派5221名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让乡村治理一线骨干力量更加充实。
高高飘扬的党旗,不仅凝聚人心,更让群众获得感满满。
长治久安
——党建引领下基层治理有声有色、充满活力,汇聚起青海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力量
秋日的青海高原,风轻云淡。走进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红柳村,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道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小院,让人处处感受到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的浓郁气息。
“村里有‘八户长’守护我们的大平安,还有爱心食堂为老人和学生免费提供一日两餐,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说起这些年村里的变化,村民李增英开心地说。
“村民有需求、户长即刻到,农户有矛盾、户长即刻调。”2019年,红柳村着眼村域治理短板,依托村级事务代办制,创新推行“一巷八户长”工作机制,积极构建“农户吹哨、户长报到、联保周到”服务模式,提升村级社会治理水平,实现了从“群众找我办事”到“我找群众服务”的根本性转变。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不断优化提升地方治理效能,探索实践社会治理新经验,建立起城区、农村、牧区三种类型,市州、县市区、乡镇、村社区基层社会治理四个层级的青海特色治理模式,形成层级分明、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攀升。
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以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为基础,青海不断加强和创新城乡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村规民约等基层治理新机制。今天的青海,社会和谐稳定,百姓生活安宁,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十年砥砺奋进,书写非凡答卷。着眼于夯实基层组织基础保障,青海坚持力量下沉、管理下沉、服务下沉,推动人财物等各类资源向基层倾斜——
建立村干部“基本报酬+4项补贴”年度报酬体系和社区工作者“三岗17级”报酬体系,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年平均报酬达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16倍。
累计投资9亿余元在全省365个乡镇实施基层政权“八有”工程,让乡镇干部真正住得下身、安得下心、干得成事。
持续开展面向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考录乡镇(街道)公务员和考核聘用事业编制人员,37名优秀村(社区)“两委”主要负责人考核聘用至乡镇(街道)事业岗位。
在全省范围内分层级、分地区、分领域遴选101个服务党员日常教育的“党支部组织生活共享阵地”,建设45个党员教育基地,让优质资源“用”起来,让党内生活“活”起来。
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争取中央组织部下拨6.195亿元补助资金,省本级整合涉农和扶贫领域资金66亿元,4149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全面“破零”,60.9%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0万元。
党旗飘扬,党徽闪耀。随着党建触角不断下沉、基层党建不断深化、基层组织基础保障不断夯实,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持续打通,百姓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党旗引领风帆劲,砥砺前行阔步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也更加坚信,坚定不移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组织路线,坚定不移推进基层组织体系建设,青海长治久安基础定会愈发牢固,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的宏伟蓝图定会实现。(记者 于瑞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