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风范
当前位置: 首页 -典型风范
刘文慧:组织科长收牛记 —— 一位第一书记的初心和使命
来源:西宁市文明办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7日 分享
字体:

刘文慧(敬业奉献)_副本.jpg       

       刘文慧,男,1988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湟源县委组织部组织科副科长,湟源县巴燕乡下胡丹村第一书记。

       2017年10月25日凌晨,看着第一批藏牦牛的入圈,青海省湟源县巴燕乡下胡丹村第一书记刘文慧的心里踏实了许多,这不仅标志着下胡丹农牧生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投入运营,而且代表着这个重点贫困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迈出了坚实步伐,这是全村人盼望的一件大事。就在一个星期前,刘文慧这个“娃娃”书记组织全村党员聆听十九大报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全国人民进入新时代,我们绝对不能掉队,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让咱们村的腰包鼓起来!”当着大家的面,他激动地说道。
       “下胡丹村一天不脱贫,自己就一天不离村!”
       “刚来的时候看不出来,这个‘娃儿’能干这俩。”这是村里许多老汉对这个年轻的第一书记的评价。如果不是在村里见到刘文慧,你绝对不会把一个1988年出生、面庞胖嘟嘟的“娃娃脸”与精准扶贫联系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吹响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举全党之力坚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兑现我们的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此时的刘文慧刚刚考入公务员队伍,成为湟源县委组织部的一名干部,在党的号召下,他主动向组织请缨:“我出生在农村,当过大学生村官,知道农村的一些情况,我申请组织上让我去当第一书记,我一定会干出个样子来”。经过组织认真考察和慎重考虑,同意了他的请求,派他到巴燕乡下胡丹村担任第一书记。
       下胡丹村距县城17公里,全村295户1034人,2016年识别精准扶贫建档立卡34户107人,是湟源县确定的重点贫困村之一。“下胡丹为啥这么穷?”从驻村的第一天开始,这个问题就在刘文慧的脑子里打转转。在驻村不到1个月时间,他走遍了村里的角角落落、家家户户,因为他知道只有摸清底数才能对症下药。
       “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咱们先从党支部建设抓起”。作为组织部派下来的干部,他深知组织的力量根本上来源于群众,只有把全村人的心气聚拢起来,才能拧成一股绳。从驻村开始,刘文慧就把建强村党支部作为首要任务,他带领“两委”班子积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结合农村党员实际,严格落实县委组织部制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的实施办法》,根据农闲和农忙期间党员生活劳动实际,狠抓“三会一课”,促进村干部及农村党员的学习教育,并建立了党员联系户制度,落实了无职党员设岗负责、评星定格等机制,把全体党员紧紧团结在党支部周围,有效提高了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一次党员大会上,他把村党支部对全村发展的考虑一五一十给大家交了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中药材种植和集中规模养殖,积极争取资金,把小火苗拢成大火堆。刘文慧当着群众的面也立下“军令状”:“下胡丹村一天不脱贫,自己就一天不离村。”村民们看到了发展致富的希望,个个竖起了大拇指:“这个‘娃娃’书记有想法、有干劲。”
       “当好第一书记,和大家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
       承诺不是挂在嘴上的名片,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由于下胡丹村离县城比较远、沟沟洼洼、交通不便、土地较为贫瘠,村民忍受着世代以来“看老天爷吃饭”的困局,属于典型的集体经济“空壳村”,极易出现返贫。刘文慧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要想把全村经济搞上去,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就必须调整产业,只有调整产业下胡丹村才能有出路。他召集村两委班子、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召开脱贫攻坚工作会议,大力推广实施中药材种植、资产收益、整村推进、“双帮”机制等项目,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全村种植中药材800多亩,人均收入从15年的6860元提升到9380元,圆满完成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脱贫任务。
       下胡丹村34户贫困户中,独居独户老人为7户8人,他们大多已超过70岁,有的常年患病,没有能力做饭,一日三餐无法保障。怎样才能让这些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呢?他积极向“双帮”单位县委组织部汇报,县委组织部负责人多次走村入户,走访调研。与此同时,积极调动致富党员付有太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采取“组织帮一点、能人捐一点、个人掏一点”的方式,合作开展“党员敬老食堂”党建项目,建成全省首个“党员敬老食堂”,为村里的高龄独居、留守、孤寡老人提供低偿服务,老人们个个欢欣喜悦,全村群众纷纷点赞。刘文慧说:“‘党员敬老食堂’的开办,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荣誉感,为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搭建了平台,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了尊老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在下胡丹村‘党员敬老食堂’的示范引领下,其他村的‘党员敬老食堂’已如雨后春笋般建了起来。”
       看到村里老汉们脸上的喜悦和村民的认可,刘文慧的干劲更足了。刘文慧深知肩上责任的份量,也明白群众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期盼,脱贫攻坚离不开集体产业发展。同时,他发现村中几个私人养殖专业合作社搞得有模有样,就在心中琢磨,村集体发展养殖合作社为大家挣钱的主意。2017年8月,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宇燕到下胡丹村调研,充分肯定了村上的脱贫思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夯实党在农村执政基础、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选择,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迫切需要。”在王宇燕部长的指导下,村“两委”班子更坚定了他带领全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决心,找到了一条解决的出路……
       有了思路,还得找对路子。他通过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协商,调研村内养殖专业合作社,总结开办“党员敬老食堂”过程中的经验,他深深体会到,只有村集体有了钱,才能给老百姓办更多的实事,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事一刻也不能耽误。很快拟定了初步实施方案,随即向县委组织部汇报,部领导非常肯定这一想法,积极帮助落实细节,先后与县财政局、县农林牧和扶贫开发局协调,争取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落实项目款200万元,注册成立湟源下胡丹农牧生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牦牛育肥为主,中草药种植为辅,拉开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序幕。
       “路再远,也要把牛拉回去”
       牦牛育肥养殖,首先要有优质的牦牛,而县内的牦牛价格普遍偏高,想要收购到品质好价格优的牦牛只能到牧区收购。为解决这一问题,县委组织部多方打听、四处联系,与果洛州玛多县组织部取得联系,得知那里的牦牛品质好、育肥周期短,让下胡丹村“两委”班子去那里实地考察一下。有了组织的支持,刘文慧兴奋不已,匆匆告别在医院陪护尚未满月孩子治疗的妻子和父母,带领村“两委”班子一行7人驱车赶往高原深处的玛多县。
        10月20日,到达玛多县已是傍晚,玛多县县委组织部早已准备好了氧气袋、高原备用药迎接他们。玛多县委组织部领导立即给各牧委会打电话联系,咨询牦牛出售价格和数量。次日凌晨,玛多县委组织部赵副部长亲自带领下胡丹村集体经济公司一行人赶往160公里以外,海拔4600米的扎陵湖乡鄂陵牧委会收牛。途中,原本有说有笑的下胡丹村支部书记李生玉忽然表情凝重、嘴唇发青、呼吸急促,其他人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这一突发情况,让大家措手不及,刘文慧“分兵两路”,立即安排车辆将反应比较严重的李生玉、付有太、祁存恩三人送往县城就医,自己强忍着身体的不适,带着氧气袋继续前行。经过4个多小时的车程,他们终于到牧民家里。牧民的牦牛虽然品质非常优良,但数量不够,如果从各牧委会调运,一定会造成运输成本的极大攀升,并且如果错过收购季节,村集体经济公司运转将会陷入困境。刘文慧果断作出多方打听、另寻货源的决定。从扎陵湖乡鄂陵牧委会到海晏县托勒乡,接连跑了两三个地方,都徒劳无功,在大家情绪低落的时候,刘文慧下定决心,“路再远,也要把牛拉回去”,在他的鼓舞下,大家继续多方打听“牛讯”。
       第二天下午,他联系到贵南县过马营镇有批牦牛出售,便开着私家车,带着方便面和矿泉水,和“两委”班子成员直奔贵南县过马营镇,连夜进山去看牛。他们到达洛加村更太本帐篷已是凌晨12:00,洛加村党支部书记羊合先也闻讯赶来,向他们介绍牦牛的情况。初步了解牦牛品质和价格数量后,刘文慧召开了“临时会议”,由于牦牛都已入圈无法掌握真实情况,他们决定天亮之后再详细查看了解。有人提议先回镇上休息,刘文慧却说:“前两次收牛,都是无功而返,在路途中虽然大家尽量省吃俭用,但也花掉了1000多块钱,村集体的钱不能乱花、也不敢乱花。在刘文慧的协调下,那天晚上他和大家挤在帐篷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草原之夜。夜里无法入眠的他,想起未满月的孩子还在医院,内心充满了愧疚。但一想到下胡丹村的明天,这点苦和累又算什么呢?
       第二天,经过几轮商谈后,终于谈成了130头牛的收购价格。但是由于当天是周日,公司对公账户无法提款转账,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刘文慧便提出先拉牛,周一再转账的想法。没想到更太本爽快答应了,他说:“你们挤在帐篷,不乱花村里的一分钱,我一眼就看出你们是真心实意为村里办事情,我们藏族人最佩服你们这样的人。藏汉本来就是一家人,况且你们戴着党徽,我不相信共产党员,还能相信谁?你们尽管把牛拉回去,钱的事好说”。
       “牛进了圈,大家的心头就热乎了。”
       10月25日凌晨,虽然下胡丹村的村民都早已入睡,但村头的牛场里却灯火通明,不时传出喜悦的笑声,原来是村里收购的第一批牦牛要入圈了。在刘文慧和早已等候在村里的组织部领导带领下,牛场里的人齐心协力、有条不紊地将牦牛从运输车赶入牛圈。直到把所有的牦牛都一一过磅入圈后,他们才有空互相看看,发现大家的衣服、裤子、鞋上都沾满了牛粪,甚至脸上也抹有混着牛粪的泥土,但他们却高兴地说:“脚底牛粪的清香,是我们今夜的催眠剂”。 
       第二天,村民们纷纷来看收的牛怎样,刘文慧面带笑容向大家介绍了收牛的经过,却只字未提途中的艰辛和劳累。村民们称赞道:“我们的刘书记越来越像个‘庄家汉’和‘放牛娃’了”。而此时,也只有他知道,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收到一批好牛,为了让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他查阅了多少关于牦牛品质的资料,询问了多少养牛行家,经历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村集体经济公司的正式运营,闯出一条带领群众集体走向致富的道路,伴随着公司开张的鞭炮声,村党支部书记李生玉笑得合不拢嘴。他拍着刘文慧的肩膀说:“原以为你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来村里只是混日子的,没想到你竟然比村里人更能吃苦,一门心思扑在扶贫工作上,没说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任劳任怨,为村里送政策、强党建、解难事、办好事。现在咱们有了集体经济,以后日子再也不用过得紧巴巴的了,也能给村民办更多的好事实事。你这个第一书记实话干出了个样子!”。
       两年来,刘文慧牢记职责使命,与基层党员群众同甘苦共奋斗,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倾注在了村里的各项事务当中,并在2016年底圆满完成了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任务。他说“我很荣幸成为第一书记,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就是我的责任。”
       在脱贫攻坚的一线,还有许许多多像刘文慧一样的第一书记,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书写着第一书记的初心和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