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大通县紧扣“国之大者”、“省之大要”,以“三抓三查三严三优”思路,持续擦亮作风建设金色名片,同时紧紧围绕重点人、关键事,在各类专项整治、干部日常管理、为民服务过程中有效推动干部作风持续好转,以“三问四抓五提升”不断强化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抓落实能力。
吾日三省吾身 严于律己,对标对表要“三问”
一问理想信念坚不坚定?理想信念是不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政治坚定有没有流于口头表态,是否能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保持清醒且坚定的“赶考”姿态和状态。
二问责任担当到不到位?能否牢固树立守土担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意识,能否主动担当、主动作为;能否对工作负责、对群众负责;能否做到忠诚可靠、廉洁自律。
三问为民服务扎不扎实?是否能够坚持走群众路线,秉承为民宗旨、厚植为民情怀,将群众“生命安全”的大事、“鸡毛蒜皮”的小事以及“愁眉苦脸”的难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为民谋而不忠乎 为官为政,以身作则抓“四风”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加强作风建设的切入点、全面从严治党的突破口,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较真碰硬,善做善成,开创了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近年来,大通县纪委监委立足政治监督,“四抓”促作风,一抓追求形式、浅尝辄止、不抓落实的形式主义。二抓高高在上、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的官僚主义。三抓安于现状、安于躺平、尸位素餐的享乐主义。四抓铺张浪费、讲求排场、大手大脚的奢靡之风。同时把纠治“四风”“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起来,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同步分析集中清理整治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和民生领域工作推进、日常监管、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短板和不足,坚持边整治、边总结、边完善,及时把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用制度规范起来、固化下来,形成长效机制,供制度保障。
风清弊绝 行好之风,五方位全面提升优良作风
加油鼓劲,提升精神区位。以作风建设夯基垒台,能力建设接续发力,要求全县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讲话和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促使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坐不住”的敬畏感、“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迎难而上、勇于开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实践练兵,提升能力本领。一是提升专业技能的本领。围绕“干什么练什么,练什么比什么”创新谋划新时代岗位大练兵活动,以“服务实战、面向实战、为了实战”为原则,创新实训手段方式,着力打造一支具备专业思维、专业素养和专业方法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二是提升抵御风险的本领。不断提高科学把握形势变化、精准识别现象本质、清醒明辨行为是非、有效抵御风险挑战的能力。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保持应对突发事件的紧张状态,不断增强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三是提升改革攻坚的本领。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接最烫的“山芋”、啃最硬的“骨头”,先行先试,敢闯敢干,以更新观念、更大气魄、更实作风鼓励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做发展的开路人,做改革的攻坚者,推进“敢担当、善作为”干部调研常态化长效化。
以上率下,提升实干作风。市县级领导率先垂范,通过公开亮承诺、亮身份,带头落实“一线工作法”,深入基层督导调研,现场办公研究解决问题,形成了一级带着一级干的实干导向。基层干部脚踏实地,全县上下落实“710”工作制度和“一次性告知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工作制度,坚持把岗位当专业,把职业当事业,争做工作的行家里手。
用心用力,提升群众口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扎实开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关心关切的实际问题,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入实施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深化“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改革,持之以恒抓窗口作风,严肃整治“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持续畅通“12345”信箱、县长信箱、“西宁评议”等民意诉求通道,常态化开展“十佳十差”单位评选,以干部“服务指数”换取群众“幸福指数”。
凝聚合力,提升工作效能。政府与企业一道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条主线,聚力项目攻坚、环境优化、乡村振兴、风险防控四个方面狠抓作风,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发挥产业“链长”作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统筹做大做强做优产业链,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切实将作风建设成果转化为推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持久动力,奋力谱写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大通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