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湟源县纪委监委积极探索依托“1个平台”、聚力“2个集中”、突出“3个紧盯”,运用“123”工作法,为政治生态“精准画像”。
依托“1个平台”,提高统筹能力。为实现全覆盖会诊、全链条跟踪,凸显分析研判主体,建立运转高效的协作机制平台,以“三个强化”统筹推进10个单位政治生态分析研判。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县委常委联系政治生态评价工作方案》,明确研判机制,凸显分析研判的精准性、权威性。强化沟通协调。成立政治生态分析评价领导小组,加强与联系县委常委、县委巡察办、被评价单位沟通联系,实时互通信息,为政治生态分析评价工作顺利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强化跟踪指导。明确专人负责综合协调对接被评价部门,收集、汇总、梳理、归档相关资料,督促指导政治生态分析研判工作,制定时间表、任务图、工作手册。
聚力“2个集中”,提高研判效率 。坚持集中指导,提高分析评价的精准性。对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进行分类指导,建立“6+1”政治生态评价预警指标体系,以“4+”研判模式精准研判为基础,运用“一书一表一报告”工作模式,对被研判单位党内政治生态“精准画像”,印发全省第一份《政治生态评价预警书》。集中研讨交流,提高政治生态评价的针对性。紧扣时间节点、目标任务,围绕如何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多次组织召开动员部署会、工作推进会、研讨交流会等,深入反思和查找在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健全清单化、个性化、留痕化责任体系,定期督查工作开展情况,通过个别谈话、述责述廉“开方”,督促自觉担当领导责任和示范责任,凝聚政治生态建设强大合力。
突出“3个紧盯”,提高研判水平 。紧盯“目标任务”。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以精准的政治生态评价为政治监督树立问题导向,推动政治建设的“靶向治疗”。结合实际,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湟源县政治生态评价工作的通知》《县委常委联系政治生态评价工作方案》等,紧盯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以及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等,重点从6个方面26项具体措施对评价标准进行细化,综合运用调查问卷、谈心谈话、查阅资料、实地调研等方式对各单位进行全面检查,念好政治生态“紧箍咒”,准确反映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一体推进“三不腐”工作机制,持续巩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紧盯“评价指标”。严格对照《西宁市政治生态指标体系》、“一把手监督清单”等方面内容,按照76项正向指标和38项反向指标,围绕省、市、县作风建设会议精神,综合运用信访举报、巡视巡察发现问题整改情况、内部审计等,逐项对照检查,对标对表,对存在问题做到见人见事见细节,形成相对客观评估。紧盯“评价标准”。以抓牢抓实抓细政治生态评价“后半篇文章”为目标,深化成果转化,着力提升政治生态分析质量和深度,充分发挥政治生态评价风向标作用,对照6项评价内容和评价要素,以“绿”“黄”“红”3色“健康码”形式对评价单位提出评价结果,对突出问题重点刻画、深入剖析,形成分析研判报告,持续拧紧责任链条,堵塞监管漏洞,形成“研判—反馈—整改—落实—提升”的工作闭环,推动各主责部门精准施治。截止目前,已对6家单位完成常态化政治生态分析研判,形成政治生态分析报告,现在对10家单位的政治生态进行实地研判和评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