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监督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有力举措。西宁市纪委监委着眼深化基层监督体制机制改革,在构建监督格局、完善监督制度、创新监督方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持续加强基层监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深化机制改革,破解监督难题。7个县区高质量完成纪委监委内设机构改革,实现科室设置和人员配置两个50%以上改革目标,人员力量进一步向监督执纪执法一线倾斜。综合派驻纪检监察组全部实现集中办公、统一管理,建立了“室组”“组组”“室组乡”联动机制和片区协作机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监督体系。如,城中区深入推进区级纪检监察组织“室组乡”协作联动制度化规范化,设置3个协作联动片区,2024年以来,“室组乡”联动监督28次,联动办案30件,着力破解基层监督力量薄弱、“熟人社会”监督难等问题。
配强监督队伍,充实监督力量。75个乡镇(街道)配备纪检专干149名,1097个农村(社区)配有村(居)务监督委员3291名,成为基层监督的骨干力量。同时,各县区采取县级领导包保乡镇联点村(社区)、聘请党风政风监督员、穿警服的社区副书记等措施有序扩充基层监督力量,在监督下履职尽责成为村(社区)干部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如,城西区推行“廉情网格+监督治理”模式,统筹“镇(街道)纪(工)委+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纪检委员”监督力量,设立廉情网格员队伍,推行“敲门监督”“移动办公桌”等监督模式,延伸监督触角。
加强监督制约,规范权力运行。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力运行,制定出台加强村(社区)监督工作的实施方案、村(社区)党风廉政建设检查考核办法、“小微权力”廉洁履职正负面清单、关于加强村(社区)“一肩挑”权力运行监督制约的实施意见等制度机制,使群众身边的公职人员受到严密监督,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提供有力保障。如,大通县构建起“县纪委监委一体管理、县乡村三级联动、“四项监督”贯通协同”的“134”监督体系,形成点、线、面立体监督执纪新格局。
创新监督方式,数字赋能监督。2024年以来,全市逐步推广运用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数字化监督平台,435个村公开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使用情况。同时,通过落实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创新机制,形成“接、转、办、督、宣、访、评”闭环管理,基层监督的实效性大幅提升。如,城中区纪委监委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优势,组织农业农村、财政、审计、涉农镇(街道)开展2轮次村级财务事项“起底式”排查工作,督促8个行政村在平台中上传电子财务票据、村集体经济合同、审批单据等重点数据资料,再由管理人员进行梳理,精准掌握各村集体资金审批、合同签订中出现的不规范、不合理行为。